2008年9月7日 星期日

一只破碗的故事

這是一則發生在民國八十八年前的真人真事。

老太太伸出手,摸索著慢慢地捧起那只缺了口的碗,不禁又暗自嘆了口氣。兩年多來,兒媳婦總是以這只破碗盛飯給她吃,而下飯的菜,離不了蘿蔔乾或醬瓜,又不許她上餐桌,所以每到用餐時刻,只能在自己房裡,咀嚼那份無助和寂寞。 吃完飯,老太太顫巍巍地又摸索到廚房,倒了半碗開水喝,然後再杓了瓢水,洗那只破碗。這是她餐後的工作,因為兒媳婦是從不洗那只破碗的。

『媽,奶奶眼睛看不見,為什麼不能幫她洗碗?那碗破了,怎麼不換一隻呢?』老太太聽見小孫女對她媽媽說的話。『小孩子懂什麼?她都七十多歲,又瞎了眼,在家吃閒飯,浪費家中的食物,已經夠我煩了,我還要洗她的碗?』,兒媳婦又提高嗓門說:『有那只碗就好,換什麼?她看不見,如果摔破了,又得再買,妳以為錢是那麼好賺的嗎?』老太太雖然聽慣了兒媳婦的冷嘲熱諷,但免不了拭了一下眼角的淚珠。 年僅十多歲的小孫女看不慣母親對奶奶的態度,可是她不敢頂撞,因為在家裡母親有無上的權威,就連她父親也得看母親的臉色行事,否則整個家庭必定鬧得雞犬不寧。

老太太把碗洗後擱在紗櫥內,又摸索著回房。
屁股剛捱上床沿,小孫女躡著腳走了進來,她偎在奶奶懷裡,輕聲說: 『奶奶,您恨不恨媽媽?』
老太太癟著嘴說:『奶奶已是風燭殘年了,有口飯吃就該滿足了,不該有恨,何況多年來也已習慣了妳媽媽的嘀咕。』話是這麼說,但是老太太還是嘆了口沉重的氣。
『妳啊!妳野到哪兒去了?還不快去睡覺。』兒媳婦的尖嗓又拉開了。
孫女走後,老太太在床上躺了下去。

上了年紀的人睡眠時間都很短,白天又睡不著,只好躺著打發單調的時刻,不禁想起了老伴。
老太太的老伴是一家公司的負責人,由於經營得法,錢是賺了不少。然而兒子就在父親的公司裡當經理,兒媳婦則是公司的會計小姐。由於兒子是小開,長得也不賴,日久生情,就這樣兩人結了婚。
兒媳婦娶過門後,倒也過得,還算不錯。但兒子個性懦弱,對老婆百依百順,大氣也不敢喘一口。
倆老看在眼裡,也不好說什麼,人家夫妻恩愛,做父母的總不能嫉妒。

日子就這麼樣過去了,兩年前老先生突然因腦溢血,一命嗚呼。於是順理成章的兒子成了公司的負責人,也繼承了一筆不算少的財產。人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老先生逝世後不久,老太太的眼睛也哭瞎了,更糟的是兒媳婦開始變得苛薄、跋扈、不孝,甚至把婆婆當做累贅,從此老太太便在黑暗中殘喘苟活。

兩年了,好漫長的時光,而那只破碗,也陪伴老太太渡過了七百多個沒有陽光和歡笑的日子。
幾天前,兒子在家裡舉辦一個宴會,宴請一些業務上有來往的客戶。客人未來到前,兒媳婦一再對老公說:『待會客人來時,告訴你媽,要她待在房裡,千萬別出來,今天請的都是有體面的人,別讓那瞎眼的老太婆丟人現眼,有損你的名譽,又影響生意。』兒子唯唯諾諾,惟命是從。於是老太太只得餓著肚皮,孤伶伶地在呆坐房裡嘆氣。直到宴會散後,兒子才捧著那盛著殘羹剩菜的破碗進來。雖然早過了用餐時刻,但有得吃總比餓肚子好。

暑假到了,長年在外地讀書的孫子終於放暑假回家了。
晚餐時,他母親又是魚又是肉,大塊大塊的直往兒子碗裡堆。兒子嚷著:『夠了!夠了!我沒辦法吃那麼多。』
然後望著母親說:『可以叫奶奶一起出來吃飯嗎?』
他母親咽了口飯,說:『你沒看到她瞎了眼,做什麼都不方便嗎?在哪兒吃都是一樣,而且她也習慣了在房裡吃。』

有一個周末用晚餐時,照例仍然不見老太太的影子。
當孫子一根磁器的湯匙掉落,碎片散了一地時,老太太懷著一顆忐忑的心,摸索著到飯廳。
兒媳婦看到,立即大聲叫了起來:『妳出來幹什麼?我有讓妳出來嗎?還不給我回房裡去!』
此時,老太太一聽兒媳婦的大聲咆哮,突然手一鬆,那只破碗掉到地上全砸碎了。

兒媳婦的大嗓子立刻響了起來:『妳要死了!敢把碗摔破,今後妳都別想吃飯了!』
孫子則對老太太說:『奶奶,妳真是越老越糊塗了,怎麼把碗摔破了?那是妳的吃飯的工具啊!』
然後轉過頭,對著母親說:『難怪我媽會生氣,要知道這只碗很重要,現在妳摔破了,以後我媽年老時,我要用什麼給她盛飯。』

默不吭聲的老太太兒子偷偷看了老婆一眼,發現她兩眼圓睜、怒目而視,隨即低下頭輕嘆一聲,默默地離開飯廳。此後,老太太沒再聽到兒媳婦的吆喝聲,也不必獨自待在房裡吃飯,而手中捧著的是一只全新的磁碗。從此,兒媳婦的態度徹底的改變了,全家也和樂起來了。

故事中兒媳婦用不耐煩跟不屑的口吻來忤逆對待老太太,雖然老太太年歲已高,也不曾計較兒媳婦;不過兒媳婦的言行舉止卻直接的影響了下一代,正所謂自食其果、當我們用什麼態度對待我們的長輩時,我們是否可曾想到未來自己年老時我們的下一代也會以相同的態度來對待自己。

2008年9月3日 星期三

承擔



從前有間廟宇,就蓋在鄱陽湖的這個大湖中間,鄱陽湖一望無際,廟中是供奉著傳說中觀音菩薩戴過的佛珠項鍊,廟裡只有一艘小船供和尚出外補給用,外人無路接近,把佛珠項鍊放在湖中廟,更顯現佛珠項鍊的珍貴與安全。

廟裡,住著一位老師父,帶著一群年紀較輕的和尚修行,和尚們都期望能在這個山清水秀的靈境中,加上菩薩的佛珠項鍊庇佑下,能早日修道完成。

這幾位和尚潛心修練,直到有一天老師父召集他們說:『菩薩項鍊不見了!』和尚們簡直都不敢置信,因為廟中唯一的門不論早晚都會由這群年輕和尚輪流看守,外人根本無法進來,佛珠項鍊不可能不見,和尚們議論紛紛,因為他們都從和尚變成嫌疑犯。

老師父安慰這群和尚,說他並不在意這件事情,只要拿的人能夠承認犯錯,然後好好珍惜這串佛珠項鍊,老師父願意將項鍊送給喜歡的人。所以老師父給他們七天靜思。

第一天沒有人承認,第二天也沒有,但是原來互敬共處的和尚們,因為多了猜疑,彼此間已不再交談,令人窒息的氣氛一直持續到第七天,還是沒有人站出來。

老師父見沒有人承認便說:『很高興各位都認為自己是清白的,表示你們的定力已夠,佛珠項鍊不曾誘惑得了你們,明天早上你們就可以離開這裡了,修行可以告一段落了。』

隔天早上,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和尚們一大早就背著行囊,準備搭船離開,只剩一位雙目失明的瞎和尚依然在觀音菩薩面前唸經,眾和尚心中鬆了一口氣,因為終於有人承認拿了項鍊,讓冤情真相大白。

老師父一一向無辜的和尚道別後,轉身詢問瞎和尚:『你為什麼不離開?項鍊是你拿的嗎?』

瞎和尚回答:『師父、佛珠掉了,佛心還在,我為修養佛心而來!』

『既然沒拿,那為何留下來承擔所有的懷疑,讓別人誤會是你拿的?』師父問到。

瞎和尚回答:『師父,過去七天中,懷疑很傷人心,自己的心,還有別人的心,需要有人先承擔才能化解懷疑。』

老師父從袈裟中拿出傳說中的佛珠項鍊,戴在瞎和尚的頸子上:『項鍊還在,只有你學會了承擔!』

故事中告訴我們、老師父的用意與作法以及和尚們反映出人性的另一面。然而、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不需去解釋,也無需辯解,甚至越描越黑;如果不喜歡別人懷疑我們自己,那我們就不需要去評論別人,懷疑就如同是一支利刃,不僅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當我們還沒學會承擔,是因為別人心中有我們,而我們心中卻只有自己。

2008年8月22日 星期五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情誼

文成和正賢是同學,念書時感情好得不得了,畢業後兩人分別各自創業結婚。

後來文成的生意愈做愈大,最飛黃騰達的時候,公司裡有二、三百名員工,文成每天總是忙得不得了,漸漸的和老朋友們就不再連絡了,偶爾正賢想打個電話問候他,不過每次都是秘書接的,後來正賢也就不打了。

關於文成的近況都是從客戶與朋友那裡輾轉聽說到的。

近幾年來景氣一直不好,正賢的公司規模不大,但是穩扎穩打的腳踏實地作風,讓正賢公司的生意並未受到太多影響。

不過、文成的情況就不同了,飛黃騰達之後,文成養成了好大喜功的習慣,公司表面看起風光,其實有不少資金是向銀行貸款與投顧公司融資來的,公司因為不景氣導致幾次周轉不靈,銀行信用紀錄有問題,廠商不願繼續通融,員工的薪水也好幾個月無法準時發放,最後終於撐不下去,公司倒閉了不說,文成還背負千萬的債務。

有一天,正賢去拜訪客戶,在街上遇到了文成,文成看起來似乎精神非常疲憊,正賢已經聽說老朋友的事,他熱情的拉文成一起吃中餐。

開著車來到學校附近,在巷子內一家不起眼的小攤販,正賢點了兩碗蚵仔麵線,還有豆乾和燙青菜,文成真的沒有想到正賢說要請他吃飯,竟然是如此的寒酸;難道是看他落魄了?隨便應付他?還是會怕他開口借錢?所以正賢才會故意先裝窮?一想到這裡,文成的內心非常的不舒服與不悅。

蚵仔麵線送上來了,正賢說:『你記得嗎?以前我們在這裡念書時,你喜歡吃這家的蚵仔麵線,說他們的大腸處理得好,蚵仔也新鮮,那時候還是學生的我們沒什麼錢,只能吃麵線,連點個小菜都覺得奢侈,我想你大概已經很久沒吃蚵仔麵線了,我倒是常來這裡吃,也回味一下年輕時…』。

文成不懂正賢究竟是什麼意思,不過,文成也想起來以前確實很喜歡吃這家的蚵仔麵線,為什麼畢業之後就再也沒來吃過,沒想到這家小攤販還開著,而且蚵仔麵線還是跟以前一樣很好吃,口味可是完全都沒變。

正賢看著文成吃出了滋味,便對文成說:『我的公司小,不能和你創下的局面相比,但是景氣、時機都不好,如果你不嫌棄的話,就先來和我一起做吧,將來如果有更適當的機會,你想要東山再起也行,或是我們哥倆們就這樣合作下去,都行。』

文成沒想到正賢會如此爽快伸出援手,文成的眼淚在眼眶裡打轉,已經將近二十年沒連絡了,正賢的好友情誼一點都沒變,就像這碗蚵仔麵線的滋味一樣。

文成為了掩飾自己的情感,故意捧起碗大口大口的喝著碗內所剩的蚵仔麵線,放下碗時,他說:『正賢、謝謝你,帶我來吃蚵仔麵線,我一直以為很多事都變了,原來還有長久不變的滋味。』

有時我們覺得別人變了,其實是自己變了;就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樣,或許時間的流逝讓自己或朋友,常常因為長大後各忙各的工作事業與家庭照顧,而疏於聯絡,慢慢的情誼也就愈來愈淡。當有一天腦海中再回憶起當初相處時的美好歲月時,心中總免不了會有想再聯絡的衝動、不過卻又會因久未聯繫而害怕;怕的是電話中的那一端再也找不到人,更怕的是自己還記著對方,可是對方卻早已將自己給忘懷了,緣份何嘗不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一念而起,又一念而滅呢?緣起或緣滅就在我們自己的一念之間。

2008年8月15日 星期五

積極與消極…分享兩個小故事



故事一、進京趕考
有位秀才第四次進京趕考,住在一家以前經常住的客棧裏。就在考試前幾天他做了三個不一樣的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在牆上種大白菜,第二個夢是下雨天,他戴了個斗笠還打著傘,第三個夢是夢到跟心愛的未婚妻脫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著背。這三個夢似乎有點深意,就在秀才夢見第三個夢的隔天一大早就趕緊到街上找算命的解夢。算命的一聽,連拍桌子嘆息的說:『唉…您還是回家吧。您想想,高牆上種菜不是白費功夫嗎?戴斗笠還打著雨傘不是說明多此一舉嗎?您跟未婚妻都脫光了躺在一張床上了,卻還背靠背,這不就是沒戲唱嗎?』;秀才聽了之後,心灰意冷,回客棧收拾包袱準備回家。店老闆覺得非常奇怪就問秀才:『您不是再過一、兩天就要考試了嗎?怎麼,今天您就要回鄉了?』,秀才將這幾天夢見的事與找算命仙解夢的情形一五一十的說給了店老闆聽,店老闆聽了這下可高興了:『喲,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您這次一定要留下來。您想想,牆上種菜不就是高種(中)嗎?戴斗笠打傘不也說明您這次有備無患嗎?跟您未婚妻脫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正是說明了您翻身的時候就要到了嗎?』,秀才一聽、更有道理,於是更加用功的準備考試,果然,真的考中了探花。

想法積極的人,才能鼓勵自己不停的向前邁進;反觀想法消極的人,不但不能向前走甚至因此而自暴自棄、怨天尤人。

故事二、是富貴不全,還是富貴無邊?
一位老員外,特別喜歡牡丹花,庭內庭外都種滿了牡丹。老員外採了幾朵牡丹花,送給隔壁鄰居的另一位老翁,老翁很開心的插在花瓶裡。
隔天,這位老翁的另外一個鄰居到老翁家閒聊時看了插在花瓶裡的牡丹花卻激動的跟老翁說:『你的牡丹花,每一朵都缺了幾片花瓣,這不是富貴不全嗎?』;老翁想想一直覺得不妥,就把牡丹花全部還給老員外。
老翁還一五一十的告訴老員外,關於富貴不全的事情。
老員外忍不住笑著說:『牡丹花缺了幾片花瓣,這不是富貴無邊嗎?』
老翁聽了頗有同感,選了更多的牡丹花,開心的走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想法積極的人,所看的角度與想法消極的人所看的角度截然相反;正因為看的角度不同,說話的方式自然就會有所差異,多往積極的層面去思考,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充滿活力,自然學到的知識就更廣泛,就像處理許許多多的事情與問題時,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所站的角度,而是我們自己思想的廣度。

2008年7月1日 星期二

人生如茶



一位商場失意的中年人慕名的來到廣濟寺,找到了相當有名的住持元覺老和尚,並且沮喪地對元覺老和尚說:『像我這種一直在商場失意的人,活在世上也是多餘,有什麼用呢?』
元覺老和尚如入定般的坐著,靜靜的頃聽著這位中年失意人的無奈與抱怨在中年人的歎息聲中,老和尚什麼也不說,只是囑咐小和尚說:『這位先生遠道而來,請去燒一壺溫開水送過來。』,小和尚允諾著去了。
一會兒,小和尚送來了一壺溫開水,元覺老和尚抓了一把茶葉放進杯子裡,然後用溫水沖泡了一杯,放在中年人面前的茶几上,微笑著說:『來、來,先生,請用些茶。』
中年人看著杯子,只見杯子散發出淡淡的水蒸汽,而那些茶葉就這樣平靜的飄浮著。
中年人有點不解的詢問元覺老和尚說:『咦、老師父,貴寺怎麼用溫的開水沖泡茶葉?』
老和尚微笑不語,只是示意著中年人說:『先生,請用些茶吧。』中年人只好端起了杯子,輕輕的喝了一口。老和尚說:『請問這位先生,這茶如何?』
中年人又喝了一口,細細的品嘗茶葉的香味,搖搖頭說:『這是什麼茶?怎麼一點茶葉的味道也沒有呀。』
老和尚笑笑說:『這可是我們台灣有名的高山烏龍茶啊,怎麼會沒有茶香味道?』中年人聽說是國內高級的烏龍茶,又連忙端起杯子吹開浮著的茶葉又喝了兩口並且再次的品嚐茶葉的美味,但是中年人還是再次放下杯子並且肯定的說:『真的一點茶葉的味道都沒有。』
元覺老和尚微笑著,再次吩咐小和尚說:『請再去燒一壺熱開水送過來。』,小和尚便又允諾著去了。
片刻,便送來了一壺熱騰騰的熱開水,元覺老和尚這時便起身,再拿一個杯子,並順勢放了把茶葉進去,慢慢的往杯子裡沖泡了一些熱開水。
並且又放在中年人面前的茶几上,中年人低著頭去看看杯子裡的茶葉,只見那些茶葉在杯子不停的上上下下載浮載沉,隨著茶葉的沉浮,一絲細微的清香便從杯子裡散發出來。
聞著那陣陣清香的茶葉香,中年人忍不住想要去拿那個杯子,元覺老和尚卻微笑著說:『先生,請稍候。』說著說著便又拿起了水壺往杯子沖泡了一些熱騰騰的開水。
中年人再次低著頭望著杯子,只見那些茶葉沉沉浮浮得更快速洶湧了。
這時,一陣更香醇的茶葉香味慢慢的竄出杯子,在寺院內的接待房裡濃郁的飄散著。
老和尚就這樣反復的沖泡了幾次熱水,杯子終於滿了,那清澈淡淡黃綠的一杯高山烏龍茶的味道,充滿著整個屋內。
這時老和尚笑著說:『先生,您可知道同樣是烏龍茶,卻為什麼茶葉的味道會不一樣嗎?』
中年人想了想說:『一杯用溫水沖泡,一杯用熱水沖泡,應該是用的水溫有所不同吧。』
元覺老和尚則笑著說:『嗯、用的水溫不同,則茶葉的沉浮就有所不同;用溫水沖泡的茶,茶葉就靜靜的浮在水上,沒有沉浮,茶葉怎麼會散發並伸展出它的清香呢?而用熱水沖泡的茶,那就不同了、沖泡了一次又一次,茶葉沉了又浮,浮了又沉,載沉載浮,茶葉就釋放出了它的清香濃郁,甘醇幽雅的茶香味。那麼、世間的芸芸眾生,又何嘗不是茶呢?』
中年人有所頓悟,想了想說:『原來如此,人生就像茶葉一樣、我懂了。』



一杯用溫開水沖泡的茶葉就像那些不經風雨的人,平平靜靜的生活,卻彌漫不出他們生命中智慧的清香;而一杯用熱開水沖泡的茶葉就像是那些經歷滄桑的人、坎坷又崎嶇的人生歷程一次又一次的襲擊他們,就好比被熱水沖泡了一次又一次的烏龍茶,他們在風風雨雨的歲月中載沉載浮的獲得人生歷練,也慢慢的散發出他們生命中所經歷出的陣陣茶葉清香。

2008年6月28日 星期六

誤會

故事一:
有一天,張三在山間小路開車,正當他悠哉悠哉地欣賞美麗風景時,突然迎面開來一輛貨車,而且皮膚黝黑又有點兇惡臉龐的貨車司機還搖下車窗大聲的對他說『豬…啊…』。
張三越想越納悶,也越想越氣,於是他也搖下車窗回頭大罵:『你才是豬!』才剛罵完,他便迎頭撞上一群過馬路的豬。

故事二:
在『呂氏春秋』中有一段,敘述到至聖先師孔子周遊列國,來到了陳國與蔡國之間,因為兵荒馬亂,旅途困頓,三餐皆以野菜果腹,大家已經七日沒吃下一粒米飯了。
有一天,顏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就下鍋煮飯,飯快熟時,孔子看到顏回掀起鍋蓋,抓些白飯往嘴塞,孔子當時裝作沒看見,也不去責問。
飯煮好後,顏回就請孔子進食,孔子就假裝若有所思地說:『我剛才夢到祖先來找我,我想把乾淨還沒人吃過的米飯,先拿來祭拜祖先吧!』
顏回這時卻慌張起來了說:『不可以的,這鍋飯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拜祖先了。』
孔子問:『為什麼?』
顏回漲紅臉,囁囁地說:『剛才在煮飯時,不小心掉了些燒木材的染灰在鍋裡,一些染灰的白飯,丟了太可惜,只好抓起來自己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飯吃了。』
孔子聽了,恍然大悟,對自己的觀察錯誤,反而心懷愧疚,抱歉地說:『我平時對顏回已經是最信任了,但我仍然還會懷疑他,可見我們內心是最難確定,也最難穩定的,內心的自我判斷,有時還是會錯誤,弟子們大家記下這件事,要瞭解一個人,還真是不容易啊!』

在故事一讓我們深深的體會到『不要錯誤的詮釋別人的好意,那只會讓自己吃虧,並且使別人受辱;在不明所以之前,先學會按捺情緒,耐心觀察,以免事後才來後悔不及。』

在故事二中讓我們學會了『凡事必須從各個角度來清楚認知,自己主觀的瞭解與觀察,也許只是片面的,不能用片面的瞭解與觀察就冒然『斷章取義』,也許真相並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樣。 自己親耳所聞、親眼所見未必是真的,唯有仔細認真的在每件事情的背後探討都有可能發生的原因,而在探討每件事情真相的同時,除了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外,若能再用別人的角度或立場去看事情與了解事情,那麼人與人之間、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將會更接近。』

正所謂知人難,相知相惜更難…

2008年6月26日 星期四



漆黑的夜晚,一個遠行找尋名師求佛法的苦行僧到了一個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絡繹不絕的村民們來來往往。苦行僧走進一條小巷,他看見有一團暈黃的燈從靜靜的巷子的深處照過來,這時一位村民對另一位村民說:『那個瞎子要走過來了。』,瞎子?苦行僧楞了,他問另一位村民:『那一團暈黃的燈是一個瞎子?』、村民:『就是那個挑著燈籠的瞎子!』,他得到答案是絕對肯定的。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他根本就沒有白天和夜晚的概念,他看不到高山流水,也看不到世上的花花綠綠,他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麼樣子,那他挑一盞燈豈不令人可笑嗎?這時,那燈籠慢慢的靠近了,暈黃的的燈光漸漸的從深巷移到了僧人的鞋上。百思不解的苦行僧問:『敢問施主真的是一位盲人嗎?』那挑著燈籠的盲人告訴他:『是的,打從踏進這個世界,我就一直雙目失明。』,苦行僧又問:『既然您什麼也看不見,那為何還要挑一盞燈籠呢?』,盲人說:『現在是黑夜嗎?我聽人說在黑夜裡沒有燈光的照明,那麼在這世界上的人都和我一樣什麼也看不見,所以我就點燃了一盞燈籠照明。』,僧人若有所悟地說:『喔~,原來您是為了給別人照明才挑盞燈籠?』,不過那盲人卻說:『不,我是為我自己!』,『為您自己?』苦行僧愣了一下。盲人緩緩向苦行僧說:『您是否因為夜色黑暗而被其它行人碰撞過?』,苦行僧說:『是的,就在剛才,我還不留心被兩個人碰了一下。』、盲人聽了,深沉地說:『但我卻沒有;雖說我是盲人,我什麼也看不見,但我挑了這盞燈籠,既為別人照亮了路,也更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我而碰撞了我。』苦行僧聽了,頓有所悟,他仰天長歎說:『我天涯海角奔波著找名師求佛法,沒想到佛法就在我的身邊。原來佛性就像一盞明燈,只要我點燃了祂,即使我看不見佛,佛也會看得到我。』


故事就是這麼的簡單,可是卻彷彿一瞬間點燃了我們內心深處某塊漆黑的地方。在生活中,熱愛珍惜身邊的一切,我們就會感受到那回饋回來的溫暖與快樂!在工作職場中,要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的言行舉止;對自己負責,才是對別人負責;要踏實地的做事,不斷地檢討,耐心的積累,到最後就會發現,在這個過程,原來是自己的心性才是磨練的過程。在生活中,多用點心去對待周遭的人、事、物。在婚姻裡,要懂得大自然有四季的替換,就會有風風雨雨,也會有寒冬酷暑;許多美滿的婚姻是要懂得相知相守的真理。

『捨得』看似簡單卻沒有幾個人能做的到,沒有『捨』,那來的『得』?雪中送炭的助人,是否我們的快樂心也會多了個錦上添花?為自己,也為了他人,點燃生命中的那盞燈,這樣,在生命的黑夜裡才能尋找到自己的光明和燦爛。